【中国古典诗词大全】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精华)

更新时间:2021-05-12 来源:诗词鉴赏 点击:

【www.scabjd.com--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网免费发布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精华),更多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精华)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导语】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以下是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00.jpg

一、诗歌的意义

在中国的诗歌,都表现出了“诗言志”、“词写情”、“曲叙事”的观念。就诗歌来说,其意义就是常说的“诗言志”,这个“志”不但思想的表现,也是情感的表现。因而,诗歌的意义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写宇宙天地,忧国忧民,抒写怀抱,人情事理等思想情感,主旨意蕴。

记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段就是《香菱学诗》。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 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这里,林黛玉就强调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也就是说,诗歌还是弄清楚意义重要。

在诗歌中,通常说的意,就是诗人的立意。立意是诗的主旨,就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也就说我们常说的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表达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情感,甚至说明什么道理等。总之,诗歌的立意是诗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诗教传统的国度。从孔夫子到今天,用诗歌作为人伦教化和情感陶冶的载体,早已深入人心。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是德、智、美的殿堂。而中国古诗词,内容极为丰富,绚丽多彩,特别是一些优秀诗人的创作,往往体现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例如,两千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的崇高"美政"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九死不悔”的节操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宋代诗人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人的满腔报国热忱,至死不渝的爱国情结,以及民族英雄岳飞的一曲"怒发冲冠",至今还使每个中华儿女为之感奋。不仅如此,历代诗歌中的那些讴歌壮丽山河的诗篇,对艰危时事忧心感怀的诗篇,歌咏亲情和真挚友谊的诗篇,抒写纯真爱情和争取婚姻自主的诗篇,以及生动描写四季景物、赏心乐事的诗篇等等,读起来都会涤荡心灵,陶冶性情,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二、诗歌意义的产生

1、社会各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儒家思想占据这着主导地位。儒家的“思无邪”和“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一直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汉代的《诗大序》就依据“思无邪”和“温柔敦厚”的诗教与孔子的“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脉相承,提出了“风化说”,明确了诗歌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思想。正因为这样,诗歌的思想意义与政治联系紧密,可以说,在政治清明的盛世,诗歌歌颂政治的;在政治黑暗的乱世,诗歌是讽刺统治者的。这就是“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美刺作用。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

  诗词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或对人生的感悟的结果。在诗词中,不管作家写的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抑或是神话题材,都是作家对所处时代精神的体现或外化,都不可避免地或直接或间接地打上时代烙印。因此,在文学鉴赏中,注重考察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即诗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写出了诗词。

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在“安史之乱”的特殊背景下写出来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蕴以及诗人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又如,《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是反映东汉末年动 乱不安之中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表现游子思妇离别相思的惆怅,还有表现人生无常、功名不就的苦闷以及及时行乐的思想。那么,如何理解其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呢?就要注重当时的社会现状。从历史来看,东汉末期,政治黑暗,文人失意,加上当时道家思想盛行,所以滋生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就是很自然了。

再次,多元文化的影响。

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诗歌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比如,在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与重视,儒、佛、道对其诗歌的影响更为明显。陈伯海在《唐诗学引论》中说:“佛老思想的盛行,对诗歌创作有多方面的影响。唐代诗人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深受二教的熏陶。……道教的神仙传说和佛教的灵异志怪,大大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和色彩。”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歌出了儒家思想外,明显受到道教的影响,热衷于纵横家的游历和狭义。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放与傲骨,那“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由自在的情怀伴随李白一生。

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本体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的儒家思想,然而,有些诗歌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道佛思想。

当然,多元文化的对诗歌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这不但是诗歌表现的意义是多样的,而且共同促进了诗歌的新发展。

第四,外来文化的影响

所谓外来文化,就是指非本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非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外来文化的渗入,不但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民族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局面。所以,因为多民族文化交流,多元艺术碰撞,也促进了诗歌表现多义的形成。

以王维为例来说,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其画的特点就是“气韵高清”、“舍色用墨”,水墨山水画的兴起,“标志着印度佛教艺术的色彩晕染已被淡雅的民族形式所取代”。其画就影响着诗歌,所以,王维的诗歌和绘画都具有“不是向往热烈华丽的生活。而是追求幽深清远的山林生活的态度”。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山居秋暝》前几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几句描绘的简直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画,清幽淡远,给人以宁静清空、冲淡闲远的感受。所以,朱光潜说:“‘禅趣’中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

这样看来,佛教文化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对于诗歌来说,无论在那些方面,都起到极大的作用。

2、诗人个体因素的影响

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和作家生活历程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诗歌反映的生活,一般都是诗人理解、认识了的社会生活,或者是诗人的亲身经历了一些事件之后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鉴赏诗歌的主题时,了解作家的经历、思想、情感、审美观念以及创作意图,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读杜甫的诗歌,就要了解杜甫,理解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思想以及当时唐王朝处于由盛转衰的社会背景。这样,才能理解《三吏》、《三别》等反映杜甫忧国忧民、大济苍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虽然诗人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但在诗歌中仍然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愿望。

下面再看看柳宗元的《江雪》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柳宗元因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被贬,到达永州时写的。因为革新失败,诗人被削官降职,流放荒蛮。此时他虽然到了江南,但保守派对他政治上的打击迫 害并未停止,面对严酷的政治环境,柳宗元毫不屈服。诗人在《江雪》中,刻画了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不惧风雪严寒,独自江边垂钓的老渔翁的意象。老渔翁是诗歌的焦点,是一个象征体。他是诗人用来表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操守、毫不妥协的精神品格。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

  诗词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或对人生的感悟的结果。在诗词中,不管作家写的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抑或是神话题材,都是作家对所处时代精神的体现或外化,都不可避免地或直接或间接地打上时代烙印。因此,在文学鉴赏中,注重考察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即诗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写出了诗词。

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在“安史之乱”的特殊背景下写出来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蕴以及诗人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又如,《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是反映东汉末年动 乱不安之中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表现游子思妇离别相思的惆怅,还有表现人生无常、功名不就的苦闷以及及时行乐的思想。那么,如何理解其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呢?就要注重当时的社会现状。从历史来看,东汉末期,政治黑暗,文人失意,加上当时道家思想盛行,所以滋生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就是很自然了。

再次,多元文化的影响。

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诗歌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比如,在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与重视,儒、佛、道对其诗歌的影响更为明显。陈伯海在《唐诗学引论》中说:“佛老思想的盛行,对诗歌创作有多方面的影响。唐代诗人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深受二教的熏陶。……道教的神仙传说和佛教的灵异志怪,大大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和色彩。”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歌出了儒家思想外,明显受到道教的影响,热衷于纵横家的游历和狭义。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放与傲骨,那“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由自在的情怀伴随李白一生。

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本体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的儒家思想,然而,有些诗歌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道佛思想。

当然,多元文化的对诗歌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这不但是诗歌表现的意义是多样的,而且共同促进了诗歌的新发展。

第四,外来文化的影响

所谓外来文化,就是指非本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非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外来文化的渗入,不但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民族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局面。所以,因为多民族文化交流,多元艺术碰撞,也促进了诗歌表现多义的形成。

以王维为例来说,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其画的特点就是“气韵高清”、“舍色用墨”,水墨山水画的兴起,“标志着印度佛教艺术的色彩晕染已被淡雅的民族形式所取代”。其画就影响着诗歌,所以,王维的诗歌和绘画都具有“不是向往热烈华丽的生活。而是追求幽深清远的山林生活的态度”。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山居秋暝》前几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几句描绘的简直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画,清幽淡远,给人以宁静清空、冲淡闲远的感受。所以,朱光潜说:“‘禅趣’中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

这样看来,佛教文化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对于诗歌来说,无论在那些方面,都起到极大的作用。

2、诗人个体因素的影响

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和作家生活历程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诗歌反映的生活,一般都是诗人理解、认识了的社会生活,或者是诗人的亲身经历了一些事件之后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鉴赏诗歌的主题时,了解作家的经历、思想、情感、审美观念以及创作意图,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读杜甫的诗歌,就要了解杜甫,理解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思想以及当时唐王朝处于由盛转衰的社会背景。这样,才能理解《三吏》、《三别》等反映杜甫忧国忧民、大济苍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虽然诗人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但在诗歌中仍然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愿望。

下面再看看柳宗元的《江雪》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柳宗元因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被贬,到达永州时写的。因为革新失败,诗人被削官降职,流放荒蛮。此时他虽然到了江南,但保守派对他政治上的打击迫 害并未停止,面对严酷的政治环境,柳宗元毫不屈服。诗人在《江雪》中,刻画了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不惧风雪严寒,独自江边垂钓的老渔翁的意象。老渔翁是诗歌的焦点,是一个象征体。他是诗人用来表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操守、毫不妥协的精神品格。

 三、常见诗歌的意义

(一)表现思乡怀人的情怀

三、常见诗歌的意义

(一)表现思乡怀人的情怀

诗歌是诗人借来抒情达意的一种语言形式,这个形式本身也具备者一定的意义,也就是诗歌的直接意义,是诗人要表达的最本来意义。

比如,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语言通俗易懂、自然贴切。直接描写江南春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歌是王维年少时在长安谋取功名时的作品。诗人直接描写了自己远离故乡,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诗人写眼前出现的一幅山川雄伟、月明水静、云彩变幻的景象,但在这些描写中,不但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子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杖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精神。

又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全诗如下: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通过设想李白在深秋时节的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从而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与情感。
 (二)表达忧国忧民的志向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歌描写了诗人饱受了社会和自然双重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抒发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民的情怀。

比如,杜甫事物《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歌,诗人除了描写山河,以及过去的景象,表现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境况,诗人在人烟稀少,观花流泪、闻鸟惊心所蕴含对国破家亡的深沉之感。

(三)表现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思念之词,是一首悼亡词。词人苏轼因政治生涯的不幸遭遇之后,面对现实处境而无限伤感,因而情感转移到了对已经逝去的王弗的怀念。词作中,词人形象地描述了亡妻王弗“夜来幽梦忽还乡”的情景,表现了词人对亡妻难以忘怀的真挚情感与深沉的忆念,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四)表现建功立业的理想

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

我们知道,唐代诗人李贺生活的年代是在藩镇叛乱此伏彼起的时代。在那时,战争不断。许多文人在仕途不得意时,寄希望于边塞战争,这成为当时文人的人生理想,这正如诗人岑参所说:“功名只想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首诗歌就是描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的。诗歌借助对神采奕奕的主将的形象描绘,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五)表现怀古伤时的情感

比如,刘禹锡的古诗作品《西塞山怀古》。诗歌的前半首“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里主要是写历史,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与冷落荒凉的江防陈迹,古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半首“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里是感叹现在。诗人联想到当时中唐时期虽然在形式上维持着统一局面,但藩镇割据严重,诗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感慨读者自然可以感受到的。

(六)抒发送别离情的之情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贬官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所写的。诗歌首先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寒雨连江,夜色苍茫,楚山独立。接着就抒情言志,表明了自己对朋友是冰心玉洁之情,同时,在“冰心玉壶“中也蕴含着无奈的伤感,在伤感中也表现出了自己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七)歌颂田园美景的情感

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所写,为乡村日常中之平凡景象。诗人在巧妙描写中,不但描写了农村人的勤劳,也暗示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特别是最后两句很有人性之美。诗人写道:“也傍桑阴学种瓜。”就是说,儿孙在父母的夜以继日的“耕”“绩”影响下,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童孙辈的幼小心灵,同时也暗示了孩子的教育在于长辈们的身体力行,让孩子们在劳动过程中学习。

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诗中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

我们再看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在诗中讲述了他去山西村作客的经历:走在曲折蜿蜒山路上,两旁的景色美不胜收,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 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这种景象让诗人恋恋不舍,盼望着以后还能再次造访。

(八)表现人生和生活哲理

诗的传 世,非情即理。由于诗人都喜欢抒情,所以,阐述道理的诗是少之又少。历说理诗的名作,多数是宋人所作。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是借水说话,说水之所以纯净,是因为有活的水源。其本意是说明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知识才能不断地更新、增加、积累和丰富,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从观山的体验出发,说明了审视事物的角度不同和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首诗是辩证思维的典范。

还有苏轼的《听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也是一首有很强的辩证思维的哲理诗,表现事物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水和石头都是静物,碰到一起却可以发出声响。

四、诗歌的多义性

(九)表现修养与思想品格

古人说:“诗言志。”这其中的“志”自然也包括有诗人的思想品质。文学理论说,文学是作者心路历程的展示,是作者思想情感及其修养与品格的外化表现。诗歌属于更为高级的文学作品,同样或明或隐地表现了诗人的渗透其中的人格修养与思想品格。

比如,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我们都知道,咏物诗就是以某一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以实现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最终达到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这首诗歌中,诗人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其中诗人借此暗示我们,一个有志之士应该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但不要凭借于它物而扬名。其实,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又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石灰石成为石灰过程的描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崇高清白的人格品质。

四、诗歌的多义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隐者也,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复意”就是指文学的多义性。诗歌的多义性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是因为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发感情、描绘景物,还要艺术地驱遣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正如汉人董仲舒说过的“诗无达诂”。

诗歌的多义性,主要表现在诗歌的整体上所体现出来的多义性和局部表现出来的多义性,有的是整体与局部共同体现出来的多义性。从古代诗歌的多义性,是指除了它的本意而外,还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下面就古代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形成作简要阐述分析。

1、双关义

在一般场合下,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只能传达一个意义,具有排他性,以免发生歧义。双关义是有双关注重修辞手法形成的。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修辞学上对双关作出了如下定义:所谓双关,就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古代诗歌中,在双关义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双关义的形成

根据上述定义,双关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借助多义词造成

在汉语词中,词语的多义性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词语有限,而意义无尽。一个词语担当几个意义是必然的。如, “空”字,在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中是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旷远,突出其静;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都有“徒然、白白地”之意;《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 则是“空虚,不包含任何东西或没有结果的”意思。所以,根据一词多义的特点,在诗歌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形成双关义。

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诗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中,“远”,一个义是指在空间上的长,就是越走越远,距离拉大;一个义指时间上的长,就是时间一天天过去,离开时间长。

再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其中,“碧玉”一是实指,比喻柳树鲜嫩清脆,那一片片柳叶,仿佛带有玉石的光泽。二是想象,即虚指,而“碧玉”在汉语中也有原来指人的,如“小家碧玉”,以此而让人想象到柳树有如小家碧玉那袅娜多姿,脉脉含情的神态,从而产生了新的意义。

其次,借助同音词造成

汉语的同音词就是音同字不同的词。在古代诗歌中,利用同音词的谐音造成双关义,增强诗歌的含蓄性和想象力。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与“情”同音,诗中的“晴”实际上是指“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晴天”的“晴”和“感情”的“情”谐音双关来刻画初恋少女含蓄蕴藉的情感,十分细腻动人。

2、情韵义

 

2、情韵义

“情韵”就是神韵,精神韵致。在诗歌中,往往用来形容独到的情意悠长的状态。由于诗人的提炼、加工,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在本义之外,还带有使之诗化的种种情感和韵律。可以说,诗歌中的情韵义是对诗歌本义的修辞。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凭栏”、“依栏”,除了本意外,还延伸出了“相思”,或表现“疑虑”、“悲愁”等义。像“折柳”、“南浦”、“长亭”、“游子”、“落叶”、“孤帆”、“浮云”、“落日”、“秋日”、“月光”等,在诗词中,往往与离愁别恨有关,成为表达相思离别的符号。

比如,宋代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在这首词中,“庭院”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其意象意义是“抒发少 妇思念征人的怨情”。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白日依山尽”中“白日”,除了指太阳外,在诗歌中,又另有情韵,即盛唐的落日是辉煌壮丽的,体现出盛唐的进取精神。又如,“落日”这一意象,其情韵义也有衰了之意。比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表现了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的意义。

又如,鲁逸仲的《南浦》: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灭,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消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这首词写秋夜思乡。上片写景,描绘飘泊异乡的凄凉景况,下片怀望故乡,抒写愁思。其中,“南浦”起于《九歌》,而后“南浦”就有了“送别的地方”或“送别”的意蕴。

如,李商隐《代赠》:

楼上黄昏欲 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其“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的“丁香”具有“忧愁”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情韵义是由诗人在诗歌中多次运用某一词而附着上去的,是约定俗成的。这种情韵义在诗中的作用有时比词的本义更重要,它可以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饱满。

3、象征义

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就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或者暗示某些抽象意义。象征义就是某一事物,或者词语因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引发的联想而产生的意义。

(1)象征义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通常就是用具体可感知的事物表现(暗示)抽象的意义,有的是附着在词的本义上,有的是间于整个句子或整篇诗词中。

通常情况下,古代诗歌中题为《咏怀》、《感遇》的诗歌,通常就是用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歌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并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可以说,诸如陈子昂的《感遇》等,就是通过描绘某一事物而暗示或者表现政治感叹,或伤时、或忧生忧民,或言志、或讽喻等。

(2)象征义的类别

首先,大众象征义

有些词语由于反复在诗中使用,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成为固定的、公认的大众象征义。

比如,以“松”、“菊”、“梅”象征高洁,以“香草”象征美人,以“东篱”象征着远离尘嚣,洁身自好的品格,以“新亭”象征忧国伤时的悲哀之情。

比如,辛弃疾在《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甲辰岁寿》: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其中,“新亭风景”中的“新亭”就有了象征义。“新亭”在今南京市南,三国时吴所建。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东晋初渡江南来的士大夫,常在新亭饮宴。一次,周于座中感叹:“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大家都相视流泪,这里,此人借此暗示了自己对河山变异的感慨。

其次,个人象征义

除了公认的象征义外,还有属于个人的象征义,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比如,陶渊明的“归鸟”,曹植的“悲风”,李白的“大鹏”,李贺的“瘦马”等。有时候,一些属于个人的象征义,经过普遍运用后,可以转化为公认的象征义。比如,“团扇”就成了“宫女”的象征义。

班婕妤的《团扇诗》(又名《怨歌行》、《怨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诗歌就写赵氏姐妹入宫后,成为汉成帝的专宠,班婕妤和其他嫔妃一样成为摆设,班婕妤作此诗以抒胸臆。诗人借“团扇”秋天冷落象征遭遇冷落、遗弃的宫女的命运。“团扇”也作为佳人失时、红颜薄命的象征。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

这首诗歌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后两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抒发宫女的怨情。其中,“昭阳”和“汉殿”就是赵飞燕姊妹所居。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帝王的象征,代指君恩),而自己深居长信而君王不顾,虽有玉颜,反不如浑身乌黑的老鸦了。这样,诗歌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无尽的怨愤。

又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多次因力主抗战而遭南宋朝廷的罢黜,晚年更闲置山阴十多年。词中梅花的孤独:“寂寞开无主”,处境的艰难:“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不愿随波逐流:“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高洁自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都是词人品格和遭遇的象征。

4、深层义

古代诗歌中的深层义就是隐藏在诗句的表层义之下,但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的意义,它是诗人所表现的本来意义,是诗歌意义的最终目标。

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作的最后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清代词评家给予评价:“因花而有泪,因泪而梦花;花不回答,且又乱落,飞过秋千,人愈伤心,花愈老人,语义浅而意出。”词作前面的一切描写,终归为这两句铺垫,最后就是词人所要表达的主人公孤独与思念的情感。这就是词作要表现的本来意义,即深层义。

(1)深层义在诗歌中的表现

首先,含而不露

诗歌的情感往往蕴含在形象(意象、意境)之中,也就是说情感的表现离不开载体。因而,诗歌中的情感往往是含蓄迂回、深沉不露的。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中最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从字面上看,点明了相逢的时间。从深层义上看,首先,表明当年的李龟年曾红极一时,而今流落江南,所以“落花时节”暗指李龟年的遭遇。其次,“落花时节”也暗指诗人的不幸遭遇,此刻的他也漂泊在江南。再次,对于唐王朝来说,安史之乱后,时代由盛到衰的境况,“落花时节”也暗指了这一境况。这些就是诗歌的深层意义。

其次,寓情于景

诗人写诗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或歌颂诗人,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等。因此,在大自然景物描写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深层义。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表面上是写景小诗,大雪中鸟隐,人迹绝,唯有一个孤翁垂钓。其深层义是诗人在渔翁身上寄予了他的人生理想,他对周围世界的变化毫不在意,鸟飞,人迹绝都不关心,我行我素。这也许是社会遗弃了他,或者是他遗弃了浑浊的社会。总之,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这种独钓的自由自在的形式。这种安然自若的态度,遗世独立的精神,正是被贬谪的俊洁的柳宗元的象征。所以,《江雪》与其说是写景诗,不如说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哲学观——生命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自我心态的平衡,来实现个体生命的真值。

再次,咏物表理

诗歌的理性,往往蕴含在情感中。“理性往往是诗歌的内在意蕴或深层意蕴。”因此,诗人采用事物的特征,通过咏物观感的形式,形象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所要表达的哲理。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歌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其深层义表现在:(1)美在本质,美在内在;(2)美要靠人去发现,去创造。(3)美是与环境下联系,美是相对的。

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中“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河水来”,诗人托物说理,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其深层义就是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读书人总要不断的读书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改变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读书人应该加强生活实践,不断吸收生活中的知识,以改变自己。

5、言外义

什么叫言外意?所谓言外义,就是诗人不直接说出,而需要读者领会的意义。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要求诗歌应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现代诗人艾青在《诗论》中也说:“一首诗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也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远的东西。”这“深远的东西”就是指诗歌的言外之意。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最后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其表面意思是说,只是害怕这小船载不起我这沉甸甸的愁苦。而言外之意是说,我即使去双溪泛舟,也是无法解除我的忧愁。由此表现出李清照心中的忧愁是如何的深,又是如何的多。如今,国家破灭,颠沛流离,丈夫去世,年老体弱,情感挫折等所产生的忧愁集于一体,压抑着李清照,使她喘不过起来,哪能“泛舟”可解。

再如,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首诗歌是咏物诗,意思很明白清楚,一读就懂其意思,但主要细细琢磨,感觉诗歌就不是那么简单,而是有所寄托的。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这首诗原来是表现了苏轼慨叹他的政敌,即“熙丰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的愤懑之感。

大家比较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歌表面看来是一首写景诗,而实则是首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其言外之意就是写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的心理状态,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

下面再举王建的《新嫁娘词》来看: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意,先遣小姑尝。

     诗歌表面写的是新嫁娘,是一首物素描诗。其实,在对人物的描写中,诗人借此抒发屈居卑下、操刀捉笔、仰人鼻息的官府小吏的牢sao的。我们从诗人王建的小传可以看出,这位中唐诗人,出身寒微,中了进士之后,晚年才为陕州司马。

与这王建的《新嫁娘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其实是诗人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朱庆余写这首诗来征求张籍的意见。诗歌中,诗人把张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姑舅(公公、婆婆),自己比儿新娘。言外之意就是在问张籍我的诗歌怎样,能不能考上。 
      那么,怎样赏析(分析)这类诗歌的言外意?对此,就如司马光在《迂叟诗话》中所说的对那些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其中,“思”是关键,我认为,至少要做到:首先,要知人论世,即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态;其次,要弄清楚诗人创作时的用意,即为什么而写,为谁而写等。

五、诗歌意义的作用

    文学的作用也就是文学对读者的多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文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学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两个方面。

1、教育作用

从文学的教育作用来说,中国古代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思是说,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这里,就是孔子的诗歌教育观点。     

2、审美作用

高尔基说:“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巨大的说服力。”从文学的审美作用来说,也就是要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提升人的审美素养。

(1)培养对事物美感能力

审美需要培养,特别是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能力。人有了审美感受能力,就能在辨别事物美丑、真假、善恶的同时,对美的事物产生兴趣和情感上的激励、精神上的满足。

(2)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阅读欣赏诗歌中,让读者不自觉地捕捉和领会到某些较深刻的意蕴,不但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进入到作品的深层次中去,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认识得到提高,从而使心志受到深刻的感染,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总之,中国古诗词,内容极为丰富,绚丽多彩,特别是一些优秀诗人的创作,往往体现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我们在欣赏古代诗歌时,注重诗歌的思想情感,有助于涤荡心灵,陶冶性情,使读者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本文来源:http://www.scabjd.com/zuowen/121708/

推荐内容

为您推荐

杜甫《八阵图》的诗词鉴赏(合集四篇)

立冬,是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这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正式进入冬季。那你知道描写立冬的诗词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八阵图》的诗词鉴赏(合集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30 13:17:03  

关于古诗词鉴赏教学【十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古诗词鉴赏教学【十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30 13:17:00  

古诗词鉴赏常用词语内容参考精选6篇

内容是汉语词汇,拼音是nèi róng,意思是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一个艺术作品的表现、基本含义、意味或审美价值。内容关涉的是我们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感觉的、主观的、心理的和情感方面的意涵,与我们对描绘性方面的单纯知觉相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鉴赏常用词语内容参考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

2023-11-30 13:16:46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乐游原范文八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乐游原范文八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30 13:16:38  

《浣溪沙》苏轼诗词鉴赏精选四篇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气。“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浣溪沙》苏轼诗词鉴赏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30 13: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