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数学下册人教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

更新时间:2021-09-04 来源:教案 点击:

【www.scabjd.com--教案】

教案网权威发布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更多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的“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

  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学生默读文章,讨论: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能力。

  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学生预设文章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

  5.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

  【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四)布置作业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真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篇二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导学、启发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

  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

  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

  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

  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内容研讨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PPT出示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篇三
  教学重点:

  (l)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归纳本文的三要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 明确学习目标

  3. 了解作者

  4. 检查预习: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释词: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回答导入问题

  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

  (明确)例:刚才那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

  2. 整体分析课文内容

  (1)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实际上,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国词究竟是上面意思?

  明确: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

  (2)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师: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形成一致观点)

  明确: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

  道理(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道理(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道理(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6)归纳本文结构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三). 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

  1聚焦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A. 引用论证法: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B. 举例论证法: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C. 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四)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五)作业:

  你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一个例子。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本文来源:http://www.scabjd.com/wendang/161733/

推荐内容

为您推荐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集合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集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9 15:41:37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七年级  

八年级心理健康教案心有千千结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心理健康教案心有千千结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9 15:41:06   心有千千结心理健康课   心有千千结心理活动  

大班民族团结一家亲教案范文(通用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民族团结一家亲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9 15:41:01   大班民族团结一家亲教案反思   大班民族团结一家亲教案健康  

部队教育教案(合集4篇)

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政治信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政治历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带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队教育教案(合集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9 15:40:58   部队教育教案ppt   部队教育教案100讲  

大班室内游戏教案及反思精选四篇

反思,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今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室内游戏教案及反思精选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9 15:40:56   大班室内游戏教案及反思大全   大班室内游戏教案及反思中班